Sunday, November 7, 2010
展评:幽灵证据
幽灵证据 (Spectral Evidence) 1a Space
香港九龙土瓜湾码头角道63号牛棚艺术村14号
2010.07.15 - 2010.09.05
展覽标题在香烛铺成行成市的香港,确实引人注目。展覽的目的并非要印证鬼神的存在,也无意把鬼的極端他性,作为藝術家的狄奥尼索斯面具。“幽灵证据”源于17世纪美国的巫女审判案, 赋予异象和梦境在法律上的合法性。策展人林司律道出,展覽旨在“探讨历史如何像幽灵一样影响現况”。
二人組Lin+Lam 的作品Even The Trees Would Leave (2005) 通過攝影和文字聚焦香港越南難民营(原址已改建为高尔夫球场),对旁观和消费他人痛苦的行为极尽讽刺。 装置/录像作品Tomorrow I leave (2010) 内容环绕马来西亚業已關閉的越南难民营,展示众多白色木台上的明信片、来自難民營的物品、并置馬來西亞風光和前难民信件的录像。作品恰似祭坛,显影人在飄泊流程中的呢喃。
梁硕恩的录像作品Poe (2007)從爱倫坡(Edger Allan Poe)身后的线索 - 包括其故居、遠房親戚、文字等 - 展开史密生(Robert Smithson)式的地點/非地點辯證。錄像作品Time Museum Time (2010)以藝術家的招牌动作 - 蹲,透过身体的空间概念回應庫哈斯(Rem Koolhaas) 在广州的美术馆项目,作品和内格里(Antonio Negri)批评“junkspace(“垃圾空间”)是生物政治”异曲同工。
Horizon出自Sreshta Rit Premnath之手, 藝術家从网络收集哥伦布纪念碑的照片,消去人物雕像,留下纪念碑底座的图像 - 历史叙事基础的虚拟的自明性隨之崩塌。
展覽明显并非探寻所谓“历史真相” ,历史在此是载体。作品展示的历史残骸作为缝合点(point de caption),建构永不闭合的的文学机器,通过建构叙述展开历史机理的新创口和文化病理学,成为无止的叙述空间。这个空间恰如德里达(Jacques Derrida)的幽灵,不属于现在或将来,它暗示放射式时间性的延展,消解线性历史,抱着自己没有躯体的躯体,又作为主人能指,从我们感官擦过。此外,作品对不同地点的意象,是以语句结构和之间的隐喻关系“定位“的非地点,这和作品之中的文字譜出双重文学性。香港鲜有展出以研究和檔案为基礎的藝術,是次展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。可惜,部分作品的符号过于强势:汇丰商标、殖民地难民营,维多利亚皇后像,对某些惯于把香港展覽化约为“后殖民叙述”的观众来说,诱惑实在太大,有形成意指短路的隐患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